3月20日,“2015裝備中國企業領袖峰會”暨“2014中國機電工業年度人物頒獎盛典”在北京舉行,20余位中國裝備制造業知名企業負責人以及來自傳媒界、資本市場等機構約200位嘉賓參加活動。山東常林集團董事、總裁鐘默作為“2012年度中國機電工業年度人物”應邀出席峰會,作為特邀嘉賓為新一屆“中國機電工業年度人物”頒獎并做了《新常態下產能過剩行業如何突圍》的主題演講。
鐘默總裁在演講說:
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談創新發展思維和破解產能過剩的問題。
一、觀察:機械行業新常態
中國大多數行業目前所面臨的產能過剩局面是多年來以GDP為中心、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和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所導致的。這里來分析一下
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,從近五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情況來看,以挖掘機為例,2014年需求量不足10萬臺,而產能卻達到60萬臺。當市場需求變化的時候,我們的產能幾乎接近需求量的6倍。這樣一種狀態,就提出一個問題:市場經濟不斷在變化,為什么我們企業會產生大批過剩產能?
其次,從
農業機械來看,隨著國家農業政策的調整和農業自身勞動力成本的變化,以典型的拖拉機為例,小型拖拉機正逐漸向大中馬力拖拉機轉換,這種變化不只是產能問題,還有技術進步問題,也就是說大量低端的產品和產能將逐步被淘汰和減少,而高端的、適應國家政策變化和現代農業需求的產品將成為市場主流。那問題是我們的核心技術在哪里?
如今產能過剩遠遠不只是這兩個行業,中國80%的行業基本上都處于產能過剩狀態,低端同質化產品大量過剩,而高端的、特別是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將會逐漸替代低端產品。產能過剩的根源何在?如果是階段性產能過剩,這并不可怕,通過幾年的逐漸調整可以得到解決。我們最害怕也是最擔心的問題,是周期性的、結構性的產能過剩。當這一波過去以后,我們的政府、企業家,以及社會環境究竟改變了沒有?如果沒有改變,那產能過剩的問題幾年以后同樣還會出現。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。
現在我們正在進入改革深水區,我們的經濟體制、社會結構、文化體制、企業家們的思想……如果沒有改變的話,我們就找不到方向。因此這是個非常的時候,我們應該要深思,究竟需要采取什么樣的變革以及技術進步,來謀求未來的發展。
二、思考:如何破解產能過剩困局?
以德國為例,我們知道在中小型企業隱形領軍隊伍當中,德國的企業走在前面,德國經驗告訴我們,沒有自主的產權和核心的競爭力,靠模仿和低價是沒有前途的、也是會被淘汰的。我們確實需要很多領軍的大企業來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,但是在德國,90%以上的中小型家族企業,才真正代表德國的核心競爭力。德國大企業集團是基于大批中小型家企業的先進技術、產品和服務,才使得它們在全球化競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這些中小型企業專注一個領域或一個行業,保持在技術創新方面持續不斷地、長期地投入,而非簡單的產能擴張。
此外,二次大戰后,德國社會經過深刻的反省,集政治家、社會精英和企業家的智慧,共同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,為今天的德國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德國的競爭性市場秩序、社會公平保障功能,以及教育體制等,帶來了進步的、創新性的市場環境,而政府通過制度建設、法規體系建設和二次再分配的調節機制,使社會資源得到了有效配置。這些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。如果我們在經濟體制、市場主體、教育體制、價值觀念上進行徹底的改革,加上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思維創新,中國的未來一定是光明的。
政府和社會應鼓勵專、精、特的企業,讓這種小型的、專業的、創新的企業能夠生存、發展,從而走向世界。如果一味采取盲目的多元化的道路,會浪費我們的技術、管理、人才和資源,風險自然難以控制,這是一種追求短期行為的表現。我們應該選擇專業化的、全球分工的道路,發展中小型的、專精特的企業。
回到創新上,我們大部分企業還處于模仿狀態,雖然也在逐步地改進,但真正處在提升或創造階段的,卻寥寥無幾。除了我們在技術創新上要繼續努力外,建立一個公平、公正的經濟秩序,營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也是非常必要的,這也是需要我們整個社會、政府、行業和企業家來共同思考的。我們跟發達國家相比,仍有很大差距,所以還需要國家在一些基礎性的共性技術上搭建一些平臺,扶植一些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。此外,在教育上,德國非常先進的、實用性的教育模式,公平配置資源的教育體系也值得我們學習。
三、探索:行業未來發展之路
山東常林的主要領域集中在農業機械、工程機械、高精度鑄造和高端液壓。其中高端液壓是近幾年才開始做的,我們想通過核心零部件來探索一條道路,支持農業機械、工程機械自主化的發展。常林剛剛研發了一款高效節能環保的新型挖掘機,在這款產品的研制過程中,正是由于有了自己的液壓件,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產品上進行反復修改,我們幾乎每天都在改變,如果液壓件還由國外提供,就不可能有這個機會。我們的液壓件從
泵、馬達、閥、控制系統,成功地全套用在自己的挖掘機上,目前唯一要做的是不斷測試產品的可靠性,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市場應用。液壓也需要精密鑄造的支撐,經過幾年的探索,我們已經可以提供高端液壓所需的鑄件。
現在很多人在談工業4.0。但我認為,要想在制造業引進工業4.0的概念,沒有相應的精益生產理念和體系的建立是不可能的,或者說是短腿的。必須要在工業2.0、3.0的基礎打牢以后,才會有4.0,所以在智能化制造系統當中,精益生產是非常重要的。
另外在農業這個板塊,我們的農業也將要進入“新常態”,土地規模經營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,這也會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巨大改變。未來新型農業的經營主體將是專業化、規模化、品牌化的,我們正在研究大馬力拖拉機的動力牽引系統,同時也在打造系統的復合式的解決方案,來進行農機和農藝的有效結合,也就是在充分調研農業生產條件的情況下,來提供符合現代農藝需求的系統性解決方案,來解決“怎么種地,誰來種地”的問題。
目前農機企業的技術人員和銷售人員不懂農業,不懂農藝,只會推銷產品,很少有人真正的深入田間地頭去調研、去分析。如果所有的農機企業都這樣做,現有的經銷商鋪貨式的營銷模式就會帶來產能過剩。我們正在怎么從單純的制造企業轉變成“制造服務”的企業,通過技術工藝創新、商業模式創新來破解產能過剩的問題。

該信息出自
砼商網 (
http://www.163shop.net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