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要考慮的是坍落度,這是最重要的。坍落度的大小當然與混凝土結構的尺寸,是鋼筋混凝土還是素混凝土及鋼筋的密集程度,地上還是地下及是否是高層建筑,是泵送還是現場攪拌,是冬天還是夏天,水泥情況及強度等許多因素有關。
一個有經驗的工程師要根據以上情況確定工程所需的坍落度。我們要確定一個最重要的原則,就是坍落度越小,混凝土的抗凍、抗滲、抗裂縫、抗碳化能力及耐久性越好。
具體地說,這個問題很復雜,決不能說所有情況下混凝土都絕對符合這一原則(比如高溫大風等其他特殊情況就不一定符合這一原則),但作者認為,在目前混凝土技術發展水平的情況下,這個原則基本上是正確的。
我們要明確的是,坍落度是我們施工工藝的需要,而不是混凝土或工程的需要。在鋼筋密集、體積較小、樓層較高、特別是現在大都采用的是混凝土泵來輸送時,我們的施工工藝水平,不能把坍落度小的混凝土注入這些構件,并保證它們的密實性。所以,必須確立的原則是,增加坍落度,是當前施工工藝水平的需要。
我國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,提倡使用干硬性混凝土,特別是在機場、碼頭和混凝土預制構件這些領域,通過強震成型等方法,大大減少了這些領域里的混凝土裂縫,提高了工程質量。那時候我國的施工工藝原則和配合比原則,也是盡可能地降低坍落度,使用干硬性混凝土。
但從 20 世紀 70年代末,由于高效減水劑的出現,水灰比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。那時候人們認為,強度、裂縫等許多問題,都是水灰比過大造成的,而高效減水劑解決了水灰比問題。并且干硬性混凝土施工難度大,勞動強度高,所以,施工中盡可能避免使用干硬性混凝土這一原則,除了在機場、少數預制構件等行業還在使用外,在其他行業,特別是房屋建筑行業,逐漸放棄使用干硬性混凝土了。工地上逐漸大量使用塑性混凝土、流動性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,其特點就是坍落度越來越大。
現在,我們反思這一原則的變化,對混凝土和工程的質量,特別是耐久性,是有利還是無利?
首先要分析研究,高效減水劑都帶來了哪些變化?主要是水灰比的大幅度降低。現在工地上很少用到水灰比大于 0.5的混凝土,特別是水膠比,就更低了。混凝土的單方用水量也基本上被控制在 160kg 以下,這些都是高效減水劑帶來的變化。這些變化使混凝土的 28 天強度更高了,施工時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了。
但同時我們要看到,放棄優先使用干硬性混凝土這一原則,出現了一個大的變化,就是單方混凝土的容重降低了。粗骨料用量同時也降低了。這使混凝土的體積穩定性變差了,產生收縮裂縫的可能性增加了。
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,也是目前科技界爭議較大的一個問題,就是使用高效減水劑對混凝土的質量和耐久性帶來的負面影響。許多人通過試驗認為,高效減水劑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縮,增加了產生裂縫的可能性。特別是加速了干縮,這些都對耐久性帶來了極不利影響。作者根據自己的工程實踐,也贊同這一看法。
綜上所述,作者認為,盡可能降低坍落度,重新提倡優先使用干硬性、半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,盡可能少用大流動性混凝土,仍然是目前情況下做好配合比的第一指導原則。過去之所以放棄這一原則,主要是被高效減水劑對強度的提高,對水灰比的大幅度降低等正面影響迷惑了,而對它的負面影響很少研究,這一點值得反思。